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

介绍下常见的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

非形式谬误

不相干的谬误

不相干的谬误(fallacies of relevance)或分散注意力的谬误(fallacies of distraction)是指论证的前提和结论毫无逻辑关联的不当推理方式,这种情况又称不相干的结论(irrelevant conclusion)或制造伪冒理据。

亦有人将提出与原来的争议主题毫无关联的主张或论证归类为不相干的谬误,这种情况也称作歪曲论题(ignoratio elenchi)或制造伪冒论题。

稻草人论证

曲解对方的论点,针对曲解后的论点(替身稻草人)攻击,再宣称已推翻对方论点。

除了把小孩关起来以外,显然还有许多方法让孩童出门而不在大街上乱跑,因而前者无法推理出后者。

1
2
甲:我认为孩童不应该往大街上乱跑。
乙:把小孩关起来,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那真是太愚蠢了。

甲把“支持性交易合法化”曲解成“买春过”,然而两者并无必然关系。

1
2
3
甲:你支持性交易合法化吗?
乙:支持啊。
甲:你果然买春过!

红鲱鱼

转移话题。

甲是要讨论酒驾,但是乙却引入超速这个不直接相关的议题,是引入红鲱鱼的做法。

1
2
甲:酒驾会撞死人,而且是可以避免的,而且现在大家都知道酒驾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酒驾应该比照故意杀人处罚。
乙:开快车一样会撞死人,一样是可以避免的,其危害大家也知道,我们应该多讨论超速的危害及处罚!

诉诸言论自由

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意见是否正确可取是不相干的。因此自己有权发表意见并不是支持自己意见正确的恰当理据。

1
2
3
甲:现在已经很多人穷得买不起房子了,政府还打算课征奢侈税,根本是不管大家死活!
乙:你弄错了,房地产奢侈税只有买房二年内卖掉才需要缴纳,这会让许多炒房的人有所顾忌,有助于降低房价;穷人买房是为了自用,几乎不必缴奢侈税。因此奢侈税是对穷人大有帮助的。
甲:我有权发表意见,请尊重我说话的权利!

不充分的谬误

不充分的谬误是指论证的前提虽与结论相干,但前提不能充分支持结论的现象。也就是说,即使所有前提都为真,也不能确保结论为真。

逆偶例谬误

基于某个例外的存在,而否定一般性的通则。

1
爸爸抽烟抽了四十年都没得肺癌,因此抽烟不会导致肺癌。
1
宫崎勤是宅男,又犯下连续强奸杀害女童的罪行,可见动漫是坏东西。

合成谬误和分割谬误

合成谬误指的是因为整体中的某些部分具有某性质,从而认为整体本身具备该性质,这是一种以偏概全。

分割谬误与之相反。

下面的是合成谬误的例子。

1
人体由细胞组成,而细胞是看不见的,因此人体是看不见的。
1
我的论文每一个论点是无懈可击的,因此整篇论文都是无懈可击的。

下面的是分割谬误的例子。

1
宇宙已存在一百亿年,宇宙是由分子组成的,因此宇宙中的每个分子都已存在一百亿年。
1
朝鲜是是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因此朝鲜的每个人都很穷。

偏差样本(统计)

根据缺乏代表性的样本(统计方法)推论出一般性的结论。

注意区分朝鲜-朝鲜人,和美国人-美洲人之间的关系。

1
美国人很有钱,可见美洲人很有钱。

长期失业的可能有多种原因,未必和大学有关。

1
他是重点大学热门科系毕业的,结果还是长期失业,可见念好大学没有用。

诉诸可能/把合理当正确

基于一件事有可能或相当可能是真的,就把它当作确定是真的。当思考或决策忽略了其他可能性,把一种合理的、可能的推测当做正确的、必然的真相,就不是恰当的推理。

此类谬误中,将“一定”改为“可能”,那么逻辑往往正确。

1
网络上很多黑客,你上网不装防火墙,你的电脑一定会被黑客入侵的!

小华在侦讯时的表现可作为怀疑小华涉案的线索,但不应据此咬定他必有涉案。
不应该认定试图为嫌疑犯辩护的律师都是昧著良心做事。

1
2
小华在侦讯时结结巴巴、言词反复,还数度说谎,这就是他涉入了这起大规模诈欺案的明确证据!
辩护律师找一堆理由帮小华这种恶徒脱罪,真是毫无良心!

布佛氏论证(诉诸为何相信)

假定某观点是错的,由此出发解释为什么许多人会相信它,然后断定该观点是错误的。

人们可以有合理的理由怀疑奶茶可能不含鲜奶,但不能据此断定某杯奶茶一定不含鲜奶或一定含有鲜奶。

1
奶茶里不需要加入鲜奶,只要加入奶精就可以模拟出鲜奶的味道,因此这杯奶茶一定不含鲜奶。

人们有合理的理由可以怀疑小华可能用诈术,但这不表示小华一定使用诈术,也不表示小华没有使用诈术。

1
魔术师可以表演出徒手打碎十块瓦片的诈术,所以小华之前打碎二块瓦片一定不是真的。

鬼祟谬误(阴谋论)

断定某些事情一定是某些心怀不轨的团体在背后操作导致。

单方论证(采樱桃谬误)

引用貌似证实特定立场的个别案例或数据,而忽略可能与该立场相矛盾的相关和类似案例或数据的重要部分的行为。

不完整的比较

透过不完整而难以驳斥的断言证成观点。然而,正因为其不完整,因而也无法有效证成观点。

这是不完整的断言,较完整的断言应该像:“甲公司的产品比乙公司的产品较便宜。”“甲公司的产品销售量比乙公司的产品高。”

1
甲公司的产品比乙公司的产品更好。

不一致的比较

将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基准作出的比较,并列作为理据证成某主张。这种谬误有时是出于对运用比较数据的概念模糊,是无意而成的。但也有刻意以此为宣传手法,或于辩论中借此误导他人以求胜出。

例子比如雷军对比法。

可能甲公司的产品功能较乙公司的少,而价格却比丙公司的高,因此即使该陈述为真实,亦不足以使“甲公司的产品最好”此一结论成立

1
甲公司的产品比乙公司的更便宜,比丙公司的更多功能。

涅槃谬误(完美主义谬误)/权宜主义谬误

涅槃谬误:因为这做法不完美,所以这做法便没用。

权宜主义谬误:基于某方案目的很重要而无视方案的一切缺陷。

权宜主义谬误包括

1
偷窃是错的,不能不处罚,我主张偷窃者唯一死刑!

特别地,两个谬误可以并存,如

1
有做总比没做好,再吵就干脆啥都不做

或者

涅槃谬误在“死刑”上,权宜主义谬误在“废除死刑”上

1
死刑不可避免会冤狱错杀,而且死刑对谋杀并无更强的吓阻效果,所以即使多数民意反对废除死刑,政府也应该尽速废除死刑

偶例谬误

和先前的逆偶例谬误相反,基于某个通则的存在,而否定例外的存在或正当性,即不恰当地以一个普遍原则来解释一个特殊事例。

当在三段论中应用经验法则的时候忽略了特例,就会出现有效的推论但是得出谬误的结论。

可以思考下这个命题的逆偶例谬误如何阐述。

1
超速是不对的,所以救护车不应该超速。
1
鸟会飞,驼鸟是鸟,所以驼鸟会飞。

区群谬误(生态谬误、层次谬误)

和以偏概全相反,区群谬误是一种以全概偏,如果仅基于群体的统计数据就对其下属的个体性质作出推论,就是犯了区群谬误。

个人感觉有点类似于偏差样本,或者合成谬误。但是合成谬误并不依赖统计数据,而偏差样本中又不存在整体-个体的关系。这个问题感觉还可以被拓展为辛普森悖论。

区群谬误的相反情况为化约主义(还原论)。

因为统计结果只是对两城的平均智商作比较,乙城个别市民智商可能比甲城的个别市民高;在极端情况下,两城之中智商最高的一位市民可能生活在乙城。

1
一项研究发现甲城市民的智商平均比乙城市民高,因此认为在两个城市各自随机抽取一个市民,甲城那位市民的智商都会比乙城的那位高

事实上,贫穷才是癌症的风险因素,区群谬误带来相反的结论。

1
2
3
假设甲城和乙城都各有相同人数的富人和穷人,富人都住在山上,而穷人都住在排放致癌物的工厂附近,故此在两个城市的穷人癌症发病率都比富人高很多倍。在甲城的都是高增值高污染工业,故此在甲城无论是富人和穷人的平均工资都比乙城高,但同时甲城穷人的癌症发病率也因此比乙城高。

一位教授希望找出癌症的风险因素,他在国家统计刊物找到甲城和乙城的癌症发病率和工资中位数,发现工资中位数较高的甲城有更高的癌症发病率,得出高收入是癌症风险因素的结论。

懒于归纳(诉诸巧合)

主张一切统计性、归纳性的结论都不可取。特点是尽管证据显示甲导致乙,但论者依旧主张乙是因为其他事情导致的。

相反的谬误是草率归纳。

1
2
甲:你们拉面店的服务生千濑在第一个月就打破了五十个盘子,而有强烈的证据显示这是因为她动作笨拙所致,为了整个店的业绩着想,应该对她加强训练。
乙:千濑很可爱,大家都喜欢她!这一切都只是巧合罢了!

不充分的谬误 - 因果谬误

统计学上很容易发现两个事件 corelate,并不能很好地推断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关不蕴涵因果(与此故因此、相关不代表因果)

若两个事件有明显的相关时(即当一件事出现,另一件事也出现),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个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下面列出的其他因果谬误,可能都同样犯有相关不蕴涵因果的问题。

1
统计研究发现,冰淇淋销量最高的时候,就是公共泳池的溺水事故发生得最多的时候。
1
小明感冒后吃了些感冒药,后来就发烧了。一定是这感冒药让他恶化的!

这里同时也犯下了复合结果的谬误。

1
小华因为发高烧不退,于是发生了脑膜炎。
1
小明上次比赛打棒球的成绩奇差无比,教练把他骂一顿以后,这次比赛的成绩就进步了。因此,责骂可以提升小明打棒球的成绩。

后此谬误(后此故因此、巧合关系)

指这样一种不正确的推理:如果 A 事件先于 B 事件发生,A 事件则是 B 事件的原因。

发烧可能是感冒本身造成,未必是感冒药造成的。

1
小明感冒了,他吃了一些感冒药,然后他发烧了。所以,一定是这感冒药让他发烧的。

倒果为因

事实也有可能是:被迫担任苦力才肌肉发达。

1
清末的苦力肌肉较发达,可见肌肉较发达的人比较喜欢担任苦力。

事实也有可能是:盲人由于依听力过活,听力开发后变得比一般人更敏锐。

1
盲人的听力比明眼人好,可见听力好的人容易失明。

事实也有可能是:人民对政府有所不满,才会有反政府团体的出现。

1
就是因为有这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反政府团体,人民内部才会有反政府的声音的。

单因谬误

认定某事由一个单独原因造成,而未考虑可能是由许多原因共同导致,即复合原因(complex cause)。

考试成绩差除了可能天天玩游戏机而排挤读书时间以外,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1
小明考试成绩那么差,一定是因为他天天玩游戏机的关系。

妹喜、妲己和褒姒这三位美女,未必是这些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灭亡的主要原因,甚至美女的存在根本就不是原因。

1
作为臣子的我曾听说:贤能的士人,是国家的珍宝、而美女则是国家的祸害。例如夏朝因妺喜而灭亡、商朝因妲己而灭亡、周朝因褒姒而灭亡。《吴越春秋》

复合结果

当某些原因导致多个结果时,在多个结果之间建立因果关联。

我认为这个算是“相关不蕴涵因果”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当某些原因导致多个结果”时,那么这多个结果肯定是 corelate 的。

即使房子没被炮火所毁,小明一家人仍可能因为“国家发生战乱”而从北部逃到南部。

1
国家发生战乱,小明一家人因为房子被炮火所毁而从北部逃到南部。

即使没有“发高烧不退”(比如吃了很多退烧药),小华仍可能因为“细菌感染没妥善控制”造成“脑膜炎”。
注意,也同时犯下了相关不蕴涵因果谬误。

1
小华因为发高烧不退,于是发生了脑膜炎。

无足轻重

将真实但不重要的原因作为论证基础,却遗漏了重要的主因。

导致空气质量变差的主因可能是交通工具或工厂排放的废气,烧纸钱虽也会影响空气,然而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与交通工具或工厂排放的废气相比甚微。

1
烧纸钱使空气质量每况愈下,所以政府应该不许民众再烧了。

电脑开一夜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甚微。

1
你电脑开一夜没关,所以你是造成全球变暖的凶手。

有理由认为了解和传播凶杀案资讯的重要性超过这些情绪反应所带来的问题,因此以“引发情绪”为由叫人不要转载凶杀案的资讯并不恰当。

1
在面对凶杀案时呼吁人们“请不要转载任何的图片、电视画面,毕竟这些都会制造无谓的恐慌与难过”。

回归谬误

因未考虑统计学上随机起落的回归现象,造成不恰当的因果推论。

发烧二天后,即使不吃药也很可能自行好转,不能就此认定是药物的效果。

1
小明前天发烧,今天吃了退烧药,小明烧退是退烧药的效果。

也是相关不蕴涵因果。

1
小明上次打棒球的成绩奇差无比,教练把他骂一顿以后,这次比赛的成绩就进步了。因此,责骂可以提升小明打棒球的成绩。

滑坡谬误

从形式逻辑上是属于假言三段论,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却夸大了每个环节中的因果强度,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从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然而事实不一定会按照线性推论而发生,而有其他的可能性。

小华今天借十元,不表示他明天就会借一百元。就算小华今天借一百元,也不表示明天就会借一千元。就算小华借一千元甚至一万元,也不表示乙就会破产,因为乙有权选择不借。

1
2
甲:小华临时打电话没钱,为什么你不愿意借他十元呢?
乙:如果我借了,他明天又会跟我借一百元,接下来就借一千元、一万元,我岂不破产?

公司损失也不表示公司会赚不到钱,就算公司赚不到钱也不表示公司就要裁员,就算公司裁员也不表示被裁员的人会没工作,就算被裁员的人没工作也不表示会为了生计无恶不作。

1
员工偷懒公司便会损失,公司赚不到钱就要裁员,被裁员的人会没工作,没工作的人为了生计就会无恶不作。因此,上班偷懒是非常严重的罪恶。

不当预设的谬误

乞题(窃取论点)

在论证时把不该视为理所当然的命题预设为理所当然,这是一种不当预设的非形式谬误。

1
小明有罪,因为小明有罪。
1
男人体力最好,因为女人体力没那么好。
1
2
3
4
5
6
桌上有一块蛋糕,大宝切了二分之一留给自己,然后给二宝和三宝各四分之一。

二宝和三宝:不公平!你凭什么拿比较多?
大宝:因为我比较聪明。
二宝和三宝:凭什么说你比较聪明?
大宝:因为我拿到比较多的蛋糕。

下面是三段论中的乞题

论证预设了“上帝拥有一切美德”,但是“一切美德”中又包含了“仁爱”,所以实际上就是在预设“上帝是仁爱的”。但“上帝拥有一切美德”这个是不确定需要证明的。

1
上帝是仁爱的,因为上帝拥有一切美德。

这里的乞题是预设了“美国人都很有钱”

1
美籍教师彼得很有钱,因为美国人都很有钱。

本例的前提“合理的法律和司法判决和个人感受无关”这点相当可疑、需要证明。因为有理由认为,对当事人主观感受的同理心在司法正义的实现中至为重要。

1
我认为,如果我家人被杀,那么司法该怎么判,和我个人的感受无关。

考虑未明言的隐藏前提,本例论证可分析为:

  • 汤姆必须找到好工作(隐藏前提)
  • 汤姆必须减少花在玩乐和社团活动的时间,才能读好书(隐藏前提)
  • 汤姆不读好书以后一定会找不到好工作(前提)
  • 因此,汤姆必须减少花在玩乐和社团活动的时间(结论)

然而这些前提都可能有争议,在特定情境下可能会是不当的,例如,如果汤姆显然不擅长读书,但非常擅长演戏,且正有星探尝试挖掘,“汤姆不读好书以后一定会找不到好工作”可能是不当预设;如果汤姆是读书天才,“汤姆必须减少花在玩乐和社团活动的时间,才能读好书”可能是不当预设;如果汤姆的价值观就是没有好工作也无所谓,“汤姆必须找到好工作”便是不当预设(需要提供理由说服汤姆接受)。此类情境下这样的论证便有乞题之虞。

1
妈妈对汤姆说:你不读好书以后一定会找不到好工作,因此你必须减少花在玩乐和社团活动的时间!

循环论证

直接的

1
小明有罪,因为他有罪。

间接的

1
2
3
甲:小明是音乐神童,因为他很懂音乐。
乙:怎么知道小明很懂音乐?
甲:因为小明是音乐神童

更为复杂的

1
2
3
甲:大雄是卖国贼,因为他替胖虎这个间谍辩护!
乙:怎么知道胖虎是间谍?
甲:因为大雄这个卖国贼替他辩护。

既定观点用词、诉诸情感

既定观点词语

1
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反抗暴秦苛政

其他

双管问题(一题多问)

指在一个问题以合取(且)或析取(或)等方式组合多个子问题,却只允许简单的答案。

有多个可能性:小明是职业选手,但不厉害;小明不是职业选手,但很厉害;小明不是职业选手,也不厉害。

1
2
3
甲:小明是不是厉害的职业选手?
乙:不是。
甲:哦,所以小明是不厉害的职业选手

投反对票的人可能认为:应加入世界金融组织,且不应改善经济;不应加入世界金融组织,且应改善经济;不应加入世界金融组织,且不应改善经济。

1
2
3
公投题目:“是否赞成我国加入世界金融组织以改善经济?”
投票结果,反对票多于赞成票。
评论者:“多数民众认为没有改善经济的需要。”

两难推理(非黑即白、伪二分法)

否认对立

当某人在需要从两个相互排斥的陈述中作出选择的情况下,没有选择其中一个,而是引入了第三个选择时,这个谬误可能会发生。这通常是为了分散注意力,而使得自己不必在可能两个选项之间做出选择。

有点类似于“不相干的谬误”,更类似于打岔。

人们期望得到“是”或“不是”的答案,而这也是这种问题的唯一可接受的答案;但乙却通过提供第三个答案选项来转移问题,使原来的问题没有得到回答。

1
2
甲:你杀了路人甲吗?
乙:我和他打过架。

打压对立

借由修改对立概念的定义,使对立概念难以发生,藉以宣称某概念的普遍性

此例将“快”的外延缩小,使“快”难以发生,而且“快”是一个相对概念,车子没有比战斗喷射机快,不等没有比其他多数车辆快。

1
2
甲:我的车可以跑很快。
乙:它能比战斗喷射机快吗?我想不行,所以它并不快。

诉诸纯洁(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在普遍宣称遇到反例时,提出理想的标准为其辩护。

此例“真正的苏格兰人”有歧义,一为甲自行的定义,二为通俗的理解。

1
2
3
甲:没有苏格兰人会在粥里加糖。
乙:我是苏格兰人,我会在粥里加糖啊。
甲:好吧,“真正的”苏格兰人不会在粥里加糖。

常见逻辑错误辨析

劝学

1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倒果为因
    “蟹六跪而二螯”可能是它为了寄生而进化的结果。
  • 以偏概全
    这篇《劝学》的观点是“用心一”能够取得成功,但这是以偏概全的。决定是否成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 类比失当
    用动物本能现象论证人类主观能动性问题,两类事物本质不同(生物学现象 vs 主观意志),导致类比失效。
    具体来说,这里发生了拟人化谬误。

一则知乎上的评论

以下分别为原文和修复语法错误之后的文字

1
2
3
觉得6千少的可以走人,现在不是封建社会,而不是为了私欲核爆公司领导隐私,企图把作为领导也好朋友也好全都拖累。何况小李到现在都还在林身边工作,小李都能一直干,那证明奖金少不了。

觉得6千工资少的可以走人,而不是为了私欲核爆公司领导隐私,企图把领导和好朋友全都拖累。何况小李到现在都还在林身边工作,小李都能一直干,那证明奖金少不了。
  • 诉诸情感、既定观点用词
    “为了私欲核爆公司领导隐私,企图把领导和好朋友全都拖累”这种表述试图通过激发读者的道德情感来影响判断,而不是基于事实和逻辑进行论证。
    它并没有根据具体的事实或逻辑依据来证明某人的行为是否合理。
  • 类比失当、诉诸权威
    具体表现:“小李都能一直干,那证明奖金少不了”。
    • 这里将小李的情况错误地类比为其他人的处境。小李能够一直工作并获得奖金,不能直接证明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待遇。这种类比忽略了个体差异和其他可能影响奖金的因素,如工作表现、公司政策变化等。
    • 暗示小李的选择是权威的。这种表述试图通过小李的行为来证明某种观点的正确性,而没有考虑小李的行为是否合理或是否适用于其他人。它依赖于小李的权威性,而不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论证。
  • 滑坡谬误
    暗示核爆公司领导隐私,会拖累好朋友。然而,核爆领导隐私并不一定会拖累好朋友。
    这种说法假设了一个极端的负面后果,而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或逻辑链条来支持这种后果的必然性。
  • 因果谬误
    暗示领导是因为被“核爆公司领导隐私”而被拖累的。这种观点可能错误地将因果关系颠倒了。
    比如,如果曝光的是一件丑闻,那么它本身的存在才是损害领导形象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揭露的行为。揭露丑闻的人只是让公众知晓了这一问题,从而促使解决问题,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 单因谬误
    具体表现:“小李都能一直干,那证明奖金少不了”。
    这种说法忽略了其他可能影响奖金的因素。仅仅因为小李能够一直工作并获得奖金,就认为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待遇。
  • 不当关联
    “觉得6千工资少”、“走人”、“为了私欲”、“核爆公司领导隐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 “觉得6千工资少”可能只是生活所迫,而并非“为了私欲”。
    • “核爆公司领导隐私”并不一定是“为了私欲”,可能是出于主张公道而一时冲动。
  • 双管问题
    “走人”、“核爆公司领导隐私”并不是互斥关系,可以两个都做,也可以两个都不做,或者只做其中一个。

Reference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E9%9D%9E%E5%BD%A2%E5%BC%8F%E8%AC%AC%E8%AA%A4